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区域供冷系统是全球大型水蓄冷项目之一,覆盖 5 座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总蓄冷量达 30,000RTH。该系统具备三大技术特点:其一,采用双工况主机,可同时满足蓄冷(蒸发温度 - 8℃)与空调(-5℃)的不同需求,灵活适应昼夜运行模式;其二,集成海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滨海海水进行预冷,使系统 COP 提升 20%,有效降低能耗;其三,搭建智能调度平台,与机场航班数据联动,根据航班起降时段、旅客流量等动态调整供冷量,实现精细负荷匹配。这套系统通过技术整合与智能调控,在满足机场复杂冷负荷需求的同时,展现出高效节能的优势,为大型交通枢纽的区域供冷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楚嵘技术团队提供水蓄冷系统全生命周期维护,保障长期稳定运行。中国台湾水蓄冷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蓄冷技术标准互认协议》,推进东盟区域标准化合作。该协议推动 JIS、ASHRAE、GB 等标准在区域内等效采用,减少跨国工程中因标准差异产生的技术壁垒与成本支出。通过建立标准互认机制,各国在水蓄冷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可直接采用互认标准,避免重复认证与技术调整。例如某中企在越南建设水蓄冷项目时,直接采用中国 GB 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顺利通过当地验收,较传统模式缩短建设周期 3 个月,降低成本 15%。这种标准化合作促进了蓄冷技术在东盟市场的推广,为区域内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框架,既助力中国企业 “走出去”,也推动东盟国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契合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中国香港地方水蓄冷费用广东楚嵘提供水蓄冷节能方案,适用商场、工厂、数据中心等多场景。
部分用户对水蓄冷技术存在认知偏差,误认为该技术只适用于大型项目,却忽视了其在中小型建筑中的适应性。事实上,模块化水蓄冷装置已实现技术突破,50RT 至 300RT 的规格能灵活适配酒店、医院、写字楼等中小型场景。这类模块化装置可根据建筑冷负荷需求灵活组合,占地面积小且安装便捷,初投资能够控制在 80 万元以内。例如某连锁酒店采用 150RT 模块化水蓄冷系统,利用夜间低谷电蓄冷,配合峰谷电价差,3 年即可收回初期投资。技术的模块化发展打破了规模限制,让中小型建筑也能通过水蓄冷降低空调运行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一应用趋势表明,水蓄冷技术正从大型项目向多元化场景延伸,需要通过更多实际案例消除用户认知误区,推动技术在更宽阔领域的应用。
乙二醇溶液在低于 - 5℃的环境中容易结晶,同时会对金属管道产生腐蚀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需选用 304 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的管道,并在溶液中添加防腐剂。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能有效抵御乙二醇溶液的侵蚀,减少管道泄漏风险。但如果忽视管道维护,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某项目因未及时更换老化管道,导致乙二醇溶液泄漏,造成系统瘫痪长达 2 个月,直接损失超过 300 万元。这一案例表明,在水蓄冷系统运行中,除了合理选择管道材质,还需建立定期检修机制,及时发现并更换老化部件,避免因材料问题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保障设备使用寿命和系统安全性。广东楚嵘水蓄冷系统适配多种建筑类型,模块化设计安装便捷。
采用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评估水蓄冷系统经济性时,需综合考量设备折旧、维护费用及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研究显示,当电价差大于或等于 0.4 元 /kWh 且年运行时间不少于 2500 小时时,水蓄冷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低于常规空调系统。这是因为峰谷电价差带来的电费节省可覆盖初期增量投资及运维支出。此外,部分地区官方会提供蓄冷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缩短投资回收期。例如某园区项目在享受地方补贴后,LCC 较常规系统降低 12%,回收期从 6 年缩短至 4.5 年。这种评估模型通过全周期成本测算,为用户提供更科学的投资决策依据,助力在合适场景中推广水蓄冷技术。广州大学城区域供冷项目采用水蓄冷,年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中国香港地方水蓄冷费用
采用楚嵘水蓄冷系统,可转移40%日间负荷至电价低谷时段。中国台湾水蓄冷
电网对大工业用户采用 “基本电费 + 电度电费” 的两部制电价模式,其中基本电费可按变压器容量或比较大需量来计费。水蓄冷系统能通过转移日间空调负荷至夜间,有效降低变压器装机容量或需量值。以某工厂为例,其应用水蓄冷系统后,将变压器容量从 4000kVA 降至 3000kVA,每年基本电费减少 30 万元,再加上电度电费的节省,综合效益较为可观。这种技术方案通过优化用电负荷分布,减少了变压器容量配置需求,既降低了电力设施的初期投资,又在长期运行中减少了基本电费支出,特别适合大工业用户在电价两部制体系下实现节能降本,为企业优化用电成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中国台湾水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