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技术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结合,可有效解决清洁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难题。以西北风电富集区为例,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常与风电大发时段重合,冰蓄冷系统可在此时段利用弃风电力制冰,将过剩电能转化为冷量储存,实现 “绿色制冰”。这种模式既能避免风电弃置,又能为白天供冷储备能量,形成 “可再生能源发电 - 冰蓄冷储冷 - 电网负荷调节” 的闭环。某风电场配套冰蓄冷项目实践显示,其年消纳弃风电量超 2000 万 kWh,相当于种植 10 万公顷森林的碳减排效益。此外,在光伏丰富地区,冰蓄冷可结合日间光伏发电时段制冰,将不稳定的光伏电力转化为稳定冷量,同步实现电网 “削峰填谷” 与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为构建零碳能源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冰蓄冷技术通过相变潜热储能,单位体积储能密度是水蓄冷的5倍。福建冰蓄冷平台
部分用户对冰蓄冷技术存在认知误区,误认为其只适用于大型项目,却忽视了该技术在中小型建筑中的适应性。事实上,模块化冰蓄冷装置已实现技术突破,100RT 至 500RT 的中小型设备可灵活适配酒店、医院、写字楼等场景。这类模块化装置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根据建筑冷负荷需求灵活组合,安装周期缩短至 2-3 个月,初期投资能控制在 100 万元以内。例如某连锁酒店采用 200RT 模块化系统,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冰,结合低温送风技术,年节电超 15 万度,投资回收期只有5 年。该技术通过设备小型化与模块化设计,打破了传统大型蓄冷系统的应用限制,为中小型建筑实现节能降费提供了可行方案。重庆小型冰蓄冷推荐厂家冰蓄冷技术的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幕墙结合实现零占地储能。
冰蓄冷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水的相变过程(液态→固态)实现能量存储。在夜间电价低谷期,制冷机组将水冷却至0℃以下,使其结成冰晶并储存冷量;白天用电高峰时,冰晶融化吸收环境热量,为建筑提供空调冷源。这种储能方式比显热储能(如水蓄冷)效率更高,因为相变过程释放的潜热远大于温度变化带来的显热。例如,1立方米水在相变时可储存约334兆焦耳的冷量,而同等体积水温度下降10℃只能储存42兆焦耳。这种特性使得冰蓄冷系统在相同体积下能存储更多冷量,适合空间受限的建筑。
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用户采用冰蓄冷系统的初期投资风险。在此模式下,能源服务公司(ESCO)负责系统的投资、建设及运营维护,通过与用户分享节能收益来回收成本。以北京某医院为例,其与ESCO合作建设冰蓄冷系统时,由ESCO承担全部初期投资,医院则按节能效益的70%向ESCO支付费用,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双方共赢。EMC模式的优势在于:用户无需前期大额资金投入,即可享受冰蓄冷系统带来的节能收益;ESCO凭借专业技术和运营经验,确保系统高效运行并获取合理回报。对于医院、商场等能耗大户而言,该模式既能规避技术风险,又能将固定设备投资转化为可变运营成本,优化企业现金流。此外,ESCO通常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维护,保障设备性能稳定,进一步降低用户的管理负担。采用楚嵘冰蓄冷系统,可转移60%以上日间高峰负荷至电价低谷时段。
作为全球规模靠前的冰蓄冷区域供冷项目,新加坡樟宜机场系统覆盖5座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总蓄冷量达50,000RTH,通过技术集成实现高效供冷。其主要特点包括:双工况主机系统:制冷主机可切换制冰与空调两种模式,制冰时蒸发温度低至-12℃,空调运行时维持-6℃,灵活匹配昼夜负荷需求;海水源热泵技术:依托滨海区位优势,利用海水对系统进行预冷,相比传统方案COP(能效比)提升25%,降低能耗成本;智能调度平台:与机场航班数据实时联动,根据客流量、航班起降时段动态调整供冷量,避免冷量浪费。该项目通过能源系统与建筑功能的协同设计,在大型交通枢纽场景中实现了冷量的精细分配与高效利用,成为区域供冷技术的案例。肯尼亚内罗毕冰蓄冷项目利用夜间风电制冰,覆盖5万平方米商业区。江西工业冰蓄冷平均价格
广州大学城区域供冷项目采用冰蓄冷,年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福建冰蓄冷平台
除传统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外,BOT、BOO 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冰蓄冷领域逐渐兴起。BOT 模式下,企业负责项目投资、建设与一定期限内的运营,到期后移交所有权,适用于官方主导的区域供冷项目;而 BOO 模式则允许企业长期持有项目所有权并运营,通过市场化收费回收投资。例如,某企业以 BOO 模式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冰蓄冷项目,与园区签订 20 年特许经营协议,通过向用户收取冷量服务费实现投资回收,项目年收益率超 12%。这类模式将项目收益与运营效率直接挂钩,既降低了业主初期投资压力,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优化系统能效,为冰蓄冷技术在商业地产、工业园区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资金保障。福建冰蓄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