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的反应物是电镀、冶金废水的典型毒性成分,电氧化技术能将其高效转化为低毒产物。在碱性条件下(pH>10),氰根(CN⁻)在阳极被直接氧化为氰酸根(OCN⁻),进一步水解为CO₂和NH₃。采用Ti/RuO₂-IrO₂电极时,CN⁻去除率可达99.9%,且电流效率高达70%。若废水中含重金属(如Cu²⁺),电氧化还可同步破络合并沉淀金属离子。该技术的重要参数是pH控制(防止HCN挥发)和氯离子浓度(NaCl作为电解质时可生成活性氯强化氧化),实际应用中需避免中间产物(如CNCl)的生成风险。电化学系统处理能力可灵活调节。上海工业电极
循环水中的钙镁离子易形成碳酸钙和硫酸钙垢,电化学除垢技术通过阴极反应(2H₂O + 2e⁻ → H₂↑ + 2OH⁻)提高局部pH,促使成垢离子(Ca²⁺、Mg²⁺)以疏松形式析出并随排污水排除。采用网状不锈钢阴极时,垢层主要成分为文石型CaCO₃(非粘附性),可通过自动刮垢装置。关键参数包括电流密度(10-30 mA/cm²)、水温(<60℃)和停留时间(>30分钟)。某电厂循环水系统应用后,换热管结垢速率从3 mm/年降至0.5 mm/年,同时节水15%(减少排污量)。该技术的瓶颈在于高硬度水质(>500 mg/L CaCO₃)时能耗上升,需配合水质软化预处理。源力循坏水电极设备电化学系统使冷却塔逼近温差降至3℃。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常含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如酚类、染料、农药),而电氧化技术对此类污染物表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焦化废水处理中,采用Ti/SnO₂-Sb₂O₅电极可将苯酚浓度从500 mg/L降至5 mg/L以下,COD去除率达85%。对于印染废水,电氧化能同时实现脱色(降解偶氮键)和COD削减,如使用Ti/Pt阳极时,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在60分钟内达99%。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需解决电极寿命(如涂层剥落问题)和能耗优化(如采用脉冲电流),目前已有模块化电氧化反应器用于电镀、制药等行业的中试案例。
溶解氧(DO)在电极氧化中扮演复杂角色:一方面作为去极化剂加速金属溶解(如4Fe+3O₂→2Fe₂O₃),另一方面在适当条件下促进保护性氧化膜形成。实验数据显示,当DO从0.1mg/L升至8mg/L时,碳钢腐蚀速率可从0.01mm/a增至0.15mm/a。但在pH>9的碱性环境中,DO会促进γ-Fe₂O₃致密膜生成,反而抑制腐蚀。这种浓度-效应的非线性关系要求在实际监测中必须精确控制DO水平。
氧化反应动力学受电荷转移、物质扩散等多因素控制。对于铁电极,在pH=7的中性水中,其氧化电流密度通常为10⁻⁶-10⁻⁵A/cm²。当形成钝化膜后,电流密度可降至10⁻⁸A/cm²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氯离子存在时会使钝化膜局部破裂,产生微米级的活性溶解点,此时电流密度呈现脉动特征,这种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给电极寿命预测带来挑战。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可有效表征这些动力学过程。 电化学防垢涂层使结垢诱导期延长10倍。
为克服单一电氧化的局限性,常将其与光催化、臭氧氧化或生物处理联用。例如,电氧化-光催化(EO-PC)系统中,TiO₂光阳极在紫外光激发下产生电子-空穴对,与电生成的·OH协同降解污染物,对双酚A的矿化率比单独电氧化提高40%。电氧化-生物耦合工艺(如前置电氧化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可降低能耗,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此外,电氧化与膜过滤结合(如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能同步实现污染物降解和固液分离,但需解决膜污染和电极-膜模块集成设计问题。电化学方法处理不改变水体pH值。河南电极需求
电化学氧化分解PFOA脱氟率>99%。上海工业电极
污染土壤淋洗液常含高浓度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如PAHs),电极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协同去除两类污染物。以Pb-芘复合污染淋洗液为例,Ti/PbO₂阳极降解芘的同时,阴极还原Pb²⁺为Pb⁰实现回收。关键参数为淋洗剂选择(柠檬酸优于EDTA,避免络合竞争)和pH控制(酸性条件利于重金属还原)。技术瓶颈在于土壤淋洗液的高颗粒物含量易堵塞电极,需前置过滤或采用旋转阴极设计。现场试验显示,处理成本比焚烧法降低50%以上,且无二次污染风险。上海工业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