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AR的结构。激光雷达主要包括激光发射、接收、扫描器、透镜天线和信号处理电路组成。激光发射部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光二极管,通常有硅和砷化镓两种基底材料,再有一种就是目前非常火热的垂直腔面发射(VCSEL)(比如 iPhone 上的 LiDAR),VCSEL 的优点是价格低廉,体积极小,功耗极低,缺点是有效距离比较短,需要多级放大才能达到车用的有效距离。激光雷达主要应用了激光测距的原理,而如何制造合适的结构使得传感器能向多个方向发射激光束,如何测量激光往返的时间,这便区分出了不同的激光雷达的结构。10cm 小盲区,Mid - 360 配合小巧体积,实现移动机器人无死角感知。辽宁POE激光雷达
国外厂商在激光器和探测器行业耕耘较久,产品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上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优势,客户群体也更为普遍。国内厂商近些年发展迅速,产品性能已经基本接近国外供应链水平,并已经有通过车规认证(AEC-Q102)的国产激光器和探测器出现,元器件的车规化是车规级激光雷达实现的基础,国内厂商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相比国外厂商,国内厂商在产品的定制化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价格也有一定优势。光学部件方面,激光雷达公司一般为自主研发设计,然后选择行业内的加工公司完成生产和加工工序。光学部件国内厂商的技术水平已经完全达到或超越国外供应链的水准,且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国外供应链和满足产品加工的需求。海南无人驾驶激光雷达城市规划凭借激光雷达获取空间数据,辅助科学规划。
目前,LiDAR已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大气科学中,LiDAR被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物检测;在天文学领域,LiDAR技术可用于观察行星表面地貌特征以及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形态结构;在工程建设方面,利用LiDAR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地形数据、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生成精确的三维地图;而在汽车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LiDAR是一项关键的光学距离感知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几乎所有投入自动驾驶研发的厂商都将LiDAR视为一项关键技术,并且已经有一些低成本、小体积的LiDAR系统被应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LiDAR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解决方案,本质上讲,LiDAR 是一个测量目标物体距离的装置。通过发射一个短的激光脉冲,并记录发射光脉冲与探测到的反射(反向散射)光脉冲的时间间隔,就可以推算出距离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解决方案,LiDAR系统可以使用扫描反射镜,多束激光或其它的方式“扫描”物体空间。借助其精确的测距能力,LiDAR 能够用于解决许多不同的问题。在遥感应用中,LiDAR系统用于测量散射,吸收,或大气中的颗粒或原子的再发射。在这些应用中,对激光束的波长可能会有专门的要求。可以用来测量特定分子种类在大气中的浓度,例如甲烷和气溶胶含量。而测量大气中的雨滴则可以用来估计风暴距离和降水概率。环境监测时激光雷达追踪污染物,评估区域环境质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定位系统及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使得激光扫描过程中的精确即时定位定姿成为可能。1990年德国Stuttgart大学Ackermann教授领衔研制的世界上头一个激光断面测量系统,这一系统成功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机载激光扫描仪。1993年,德国出现初个商用机载激光雷达系统TopScanALTM1020。1995年,机载激光雷达设备实现商业化生产。此后,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成为了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补充手段。普遍应用于快速获取大范围森林结构信息,如树木定位、树高计算、树冠体积估测等,同时还为森林生态研究、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垂直结构分层、碳储量、枯枝落叶易燃物数量等参数估算信息。在智能物流中引导 AGV 小车,提升货物搬运仓储效率。江西毫米波激光雷达
园区巡逻借助激光雷达协助车辆,自主巡查维护秩序。辽宁POE激光雷达
发射端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大气杂质会产生虚假回波——这些大气杂质产生的虚假回波可能会非常强烈,以至于无法可靠的检测到来自预定目标物的回波信号。可用光功率限制——更高功率的光束可以提供更高的精度,但也更加昂贵。扫描速度——激光光源的工作频率可能对人眼造成危害并引发安全问题,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缓解这个问题。例如,固态LiDAR能够在不威胁人眼安全的波长下运行,并且还能照亮更广阔的区域。来自附近其他LiDAR装置的信号串扰可能会干扰目标信号。辽宁POE激光雷达
现代雷达的波长一般是到米级别,例如火控雷达的波长是1-5厘米,汽车雷达的波长是1-10毫米。当波长进一步压缩(频率进一步提高),在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区域即可激发出激光,用激光做探测源的雷达,称为激光雷达。1928年,德国的Landenburg(兰登伯格)在研究氛气色散现象实验间接证实了受激辐射的存在,也直接给出了受激辐射的发生条件是粒子数反转。1947年,Lamb(兰姆)和Reherford(雷瑟福)在氧原子光谱中发现了明显的受激辐射这是受激辐射头一次被实验验证,兰姆也因此在195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50年,法国物理学家Kastler(卡斯特勒)提出了光学泵浦的方法。他也因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