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还有一个关键词——“平衡”。
其实,对能源行业而言“平衡”无处不在:在生产领域,追求的是投入的物料(原料、燃料)与产出物(电能、成品油)的平衡;在网络运行领域,追求的是输入的能源与输出负荷的平衡(对电网来说,就是电力电量平衡)。可以说平衡就是能源系统在给定条件下的正常运行状态,也是系统运行的目标。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源系统就会优化或劣化,直到系统被手动或自动调整适应新的条件,达到新的平衡。所以优化就是创造利于能源系统降本增效的运行条件与系统资源配置,使系统由一个较低的平衡态迁移到较高的平衡态的过程。 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成为工业互联网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一环。数据采集的数据源机构
能源数字化,碳中和的助推引擎
目前,我国年碳排放量在100亿吨左右,按照“3060”战略部署,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我国碳排放量将控制在116亿吨左右,此后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到2060年左右与碳吸收量相等,从而实现碳中和。当前我国碳吸收量为12亿~14亿吨,净排放接近90亿吨。由于自然界中碳吸收主要靠植物光合作用,也就是生态碳汇,其总量受国土资源禀赋制约较大,增长潜力很小。若工业级碳吸收(工业碳汇)技术不实现大突破,尤其是技术经济性不实现大突破,则只能依靠减少碳排放量来实现碳中和。由于碳排放量与工业生产规模、效率强相关,需要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减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说实现碳中和的任务极为艰巨。 工业数据采集平台系统国产工业自动化基础数据采集设备.
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动实现四大直接目标,即降低用能成本、保障用能安全、推动绿色用能、优化用能体验。其一,通过节能提效,实施精细化用能管理,推进能源***节约,实现能源服务成本**小化;其二,在极端条件或供不应求情况下,采取需求响应、有序用能等方式,按照优先级保障用户用能安全稳定;其三,响应“双碳”目标要求,从需求侧出发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发展;其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要,不断提升消费侧能源产品和服务水平。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需求侧管理在内涵上需要有新的拓展。本节从内在机理和外在条件两个层次,探讨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内在机理从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参与主体、激励措施和主要目标进行解析;外在条件则对能源需求侧管理的要素、机制和保障进行分析。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内在机理能源需求侧管理主要涉及四类参与主体,包括:****、监管机构、能源服务商和终端用户。其管理由****按照规则组织开展,消费侧各类能源用户参与实施,并由监管机构对其工作流程和执行进行监督;其管理以用户需求和活动为**,除了大用户可直接参与外,小微用户也可通过能源服务商代理参与。互联网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用户和服务器等网络设备.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体制机制,是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制度基础。能源需求侧管理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的结合。一方面,通过经济激励、价格信号等,引导用户自主调节用能行为,逐步推动用户与能源系统进行常态化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能源需求侧管理工作给予组织协调,特别是在供需矛盾突出、系统风险上升时,基于规则对能源消费进行引导和调节,确保安全底线。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支撑保障,是推动能源需求侧管理实施的环境条件。从法律规章、标准体系、教育培训、文化宣传等方面,健全保障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促进需求侧管理各环节协同配合,从而推动能源需求侧管理有序、健康开展。 综合能源”涵盖多种能源,包括电力、燃气和冷热。工业能源数据采集平台
利用双碳的技术机制,实现企业自身综合减碳。数据采集的数据源机构
创新推进能源消费智慧化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能源经济的前进方向。推进能源消费数字化、智慧化是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创新驱动,在能源需求侧发展智慧用能新模式,拓展能源数字化、智慧化增值服务,营造开放共享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是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创新升级发展路径。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需求侧管理要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作为创新重点,加强智慧化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等智能终端普及,提升能源需求侧的智能化基础条件。完善能源消费智能化推进机制,建设多元化用能主体参与能源市场的接入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用能交易平台,鼓励能源灵活交易。鼓励需求侧商业模式创新,坚持数据驱动业态创新发展,通过***汇聚和开发利用能源需求侧相关数据,促进以数据为基础的新型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用能服务的新兴业务。数据采集的数据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