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能源行业中各细分产业的数据,还有能源与环境、生态、碳减排等诸多数据的协同,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难度更大。(四)商业模式问题是关键制约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目前仍然更多侧重于传统意义上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强化。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能源行业数字化更需要从新兴概念的普及进一步转变为商业模式的清晰,进而实现数字化和业务的交融,形成具备规模的新业态。例如,随着能源行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各种监测设备。医院还尚未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的能源管理及运维机制,能耗数据未量化。河南省公共节能减排系统
数字时代高度依赖数字设备,几乎所有数字基础设施均由电力驱动且需24小时不间断运行,5G基站、数据中心、边缘计算服务器等消耗的电量远大于日常电子消费品。但由于数字设备在传统六大高耗能行业范围之外,是新产业、新事物,人们往往会忽略其能耗状况,数字设备能耗问题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实现绿色新基建还有几关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天文等**表示,部分新基建能耗总量控制问题非常紧迫。近年来,我国数字新基建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绿色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全球**,5G基站的单站能耗相比5G建设之初下降了约25%。但随着中国数字化业务呈倍数级增长,新基建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的总体规模仍呈现上升趋势。咨询机构ICTresearch预测,我国数据中心面积到2025年将由现在的3000万平方米快速增长到6000万平方米。而据业内人士测算,一个数据中心从建成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能耗成本占据40%-50%。学校能源监测系统报价识别性等是医院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其中的关键。能源行业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当前适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浪潮,产业数字化已成趋势。通过数字化转型助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任务和迫切要求。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当前电力系统“双高”“双随机”特征日益明显,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设施***接入,数字化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必要组成,深入源网荷储各环节,在监测控制、设备运维、供需预测、调度优化、综合能源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应用。例如,在发电侧和电网侧,数字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能够汇集发电厂、电网输配各环节的实时状态信息,提升系统全息感知、灵活控制、系统平衡等能力,优化电力决策行为。又如,在消费侧,智能家电、智能电表等智能终端的安装推广,不仅通过数字化帮助用户优化用电行为,节约用电成本,也使用户有条件以需求响应等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源荷互动,促进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采集终端设备、数据网关设备、智能温控终端的研发、生产、销售。
国家发展和**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作为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在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等的制定过程中,对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考虑。《能源生产和消费**战略(2016-2030)》提出要促进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都提到了产业数字化相关内容,具体包括: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满足多元用户供需互动;***实行可再生能源行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等等。此外,《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专项政策纷纷出台专项政策,促进细分能源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应对非传统风险的重要手段。河南省公共节能减排系统
切实可行的认证之路 —— 数字化认证。河南省公共节能减排系统
但部分新基建节能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缺少标准和被***认可的概念、技术方案,给新基建产品节能改造带来很大障碍。“没有标准,设计院如何设计?如何把它们落地应用?就存在问题。”吕天文说:“举个例子,老旧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基本是散点式的,缺乏共识,就会导致部分项目难以落地。”此外,部分新基建产品的能源效率尚未获得全过程测算和管理,能源效率突出的问题是片面要求基础设施的能效,对于用电量比较大的IT设备缺乏有效能效监管,服务器、网络、存储还没有能效标准或正在制定标准,而这些都是耗电量非常大的设备。多路径探索新基建“减碳”业内人士认为,新基建和绿色低碳不是“对手”而是“朋友”,需探索多条路径持续为新基建“减碳”。河南省公共节能减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