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工厂,特别是离散制造业,都是生产是老大,设备只是保障部门,只要设备还能运转,就不会停产,这导致设备维护改善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设备部也陷入四处救火、穷于应付的被动恶性循环。究其塬因,是因为企业没有从工厂端到端视角看设备停机的损失。在设备故障出现初期征兆的时候进行维护,远比造成停机后再维修造成的损失和投入成本要小得多。如下图所示,某机床通过振动分析,可以看到10月18日振动加速度峰值触发早期预警阈值,但是由于生产计划问题,没有停机维护;10月22日机床主控系统触发故障,不得不停机过10个小时维修和更换轴承,维修后,振动恢复正常水平,但较大损失已经造成。通过加强设备运维过程监管有效做到预防性维修。化工厂设备管理方法
动态管理主要是针对化工企业现场的各类动、静设备,定时、定期的巡检,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获得设备技术状态与故障。也就是要立足于现场,及时排出故障,达到保持和改善设备性能,防止或者减少设备异常和故障的发生。设备运行过程中,通常有三种状态:完好状态、故障状态、还有处于二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从动态管理来讲,首先要做好设备的状态监测,对设备进行分类评级管理。分为A类设备,B类设备,c类设备。对不同类别的设备建立健康分级制度,随时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执行有针对性的维护策略和计划。设施设备管理系统品牌RFID和NFC等电子标签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各发电厂均按照原电力工业部颁布的《发电厂检修规程》执行计划性检修。《规程》规定,发电厂机组大修一般4~6年一次,每次50-80天,小修每天2次,每次10-12天(视具体机型而定),并规定:"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用以指导检修安排的依据就是这些时间量,只要检修周期已到,不管设备好坏,运行状态如何,就要检修。显然,这种检修制度有失科学性,而且存在如下负面影响。1、计划检修的不完善性;2、不利于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3、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交接班必须在现场进行,接班人必须提前到达现场。交接班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规定的内容和巡回检查制度所规定的检查路线,进行检查交接。交接班必须把 当班设备运行和检修情况,向接班人详细交待清楚并填写记录。在接班人认为情况属实后,双方签字,交班人方可离开现场。接班人发现有下列情况,有权拒绝接班。1)设备运行状态和检修情况不明;2)工具、材料、配件、安全设施及各种资料和记录丢失或损坏;3)发生事故本应处理而不进行处理;4)设备与场所不整洁。以上情况直接搞清楚或处理后,才能进行交接班。在设备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精细化管理。
虽然TPM已经推行了多年,但许多管理者观念和行动上,还是认为设备出了问题,就是设备部的事情,导致生产部门对设备的故障不关心,对影响产量、质量的设备维护不重视。设备维护工程师也往往因为地位低、薪酬低,自嘲为看门狗和替罪羊:节假日,别人可以休息,他们却不能离开,因为这正是维修设备的好时机;凡是出了问题,无论是设备停机,生产停产,还是质量事故,都会与设备相关,设备人员几乎永远是背锅侠。设备部成了优秀人才不愿意去的地方。这种恶性循环现象需要生产管理者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设备管理理念,构建生产为主体的全员自主维保体系。只有生产部门管理者重视起来了,生产设备操作者才会改变对设备漠不关心的态度,才能有效进行设备保养。这个光靠设备部是玩不转的。设备定期深度巡检是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化工厂设备管理方法
建立企业的设备保养标准是落实设备的保养的重要手段。化工厂设备管理方法
要严格执行日常保养(维护)和定期保养(维修)制度。日常保养:操作者每班照例进行保养,包括班前短时间的巡回检查;班中责任制,注意设备运转、油标油位、各部温度、仪表压力、指示信号、保险装置等是否正常;班后、节假日前的大清扫、擦洗。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发现大问题,找维修人员处理。定期保养:设备运行1-2个月或运转500小时以后,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配合,进行部分解体清洗检查,调整配合间隙和紧固零件,处理日常保养无法处理的缺陷。定期保养完后,由车间技术人员与设备管理员进行验收评定,填写好保养记录。确保设备经常保持整齐、清洁、润滑、安全、经济运行。化工厂设备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