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结构简洁、使用方便的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基于样品对单色光的选择吸收特性可用于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定量分析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即选定样品的溶剂(或空气)作为标准试样,设定其透射比为100%,被测样品的透射比则相对于标准试样(或空气)而得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各参量遵循朗伯—比耳定律:A:吸光度T:相对于标准试样的透射比I:光透过被测样品后照射到光电传感器上的强度I0:光透过标准试样后照射到光电传感器上的强度K:样品溶液的比消光系数L:样品溶液在光路中的长度C:样品浓度。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样品无需稀释,测量范围可达到常规分光光度计的50倍.湖南分光分光光度计推荐
UV-6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特点和功能,采用精选检测器、氘灯、钨灯等关键元器件,仪器经久耐用,精选光栅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紫外区的能量,同时使仪器具有低杂散光,采用320*240位点阵式高亮6”液晶显示器,显示清晰,主机可自主完成光度测量、定量测量、光谱扫描、动力学、DNA/蛋白质测试,多波长测试及数据打印等功能,采用光学系统悬架式设计,整体光路固定在16mm厚的切削铝制无变形基座上,底板的变形和外界的震动对光学系统不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仪器稳定性,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本系列仪器都标配元析公司光谱扫描软件,联机操作时,除能实现主机测试功能外,还可实现较多的数据处理功能,并且使数据存储量不受限制仪器指标波长范围190-1100nm光谱带宽≤。中国台湾光谱仪分光光度计选购根据所能测定的波长范围的不同,分光光度计可以分成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分光光度计。
在前面几期《聚创环保小科普》中,小聚从光度计的原理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说明,再到适用领域给各位看官介绍的明明白白,本期小聚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为什么光度计分为红外的?紫外的?原子荧光的?超微量的?火焰的?”是不是在选购上很是迷茫呢?不要着急,下面重点给大家介绍。首先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光度计?简单说,光度计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成光谱线的科学检测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不同。
原子荧光光度计具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两种技术优势,并克服现有分析技术的不足,是一种优良的痕量分析仪器。其原理是利用硼氢化钾或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将样品溶液中的待分析元素还原为挥发性共价气态氢化物,然后借助载气将其导入原子化器进行原子化而形成基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光源的能量而变成激发态,激发态原子在去活化过程中将吸收的能量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此荧光信号的强弱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成线性关系,因此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就可以确定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依据JJG178 —2007分光光度计工作波长的划分为3段。
分光光度计的光谱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室研究人员希望省钱购入专门仪器定量核酸、蛋白或者细菌的生长情况。例如AmershamBiosciencesofPiscataway公司的GeneQuantII能在230、260、280、320、595和600nm的波长下测量样品。果果需要更大的灵活性,研究者可以考虑一种更高性能的宽光谱仪器,可以程序性地进行ELISAs分析和比色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一般覆盖190nm和380nm的波长,通常利用氘灯照明。一些特殊的仪器可以提供满足光子学和半导体研究需要的光谱范围。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允许吸光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仪器有一定的准确度和准确度。河南可见分光分光光度计型号
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湖南分光分光光度计推荐
UV-8000A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特点和功能;采用精选检测器、氘灯、钨灯等关键元器件,仪器经久耐用;精选光栅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紫外区的能量,同时使仪器具有低杂散光;采用获得的双光路光学系统(实用新型号ZL20132),双检测器;采用320*240位点阵式高亮6”液晶显示器,显示清晰;主机可自主完成光度测量、定量测量、光谱扫描、动力学、DNA/蛋白质测试,多波长测试及数据打印等功能;采用光学系统悬架式设计,整体光路固定在16mm厚的切削铝制无变形基座上,底板的变形和外界的震动对光学系统不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仪器稳定性;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本系列仪器都标配元析公司光谱扫描软件,联机操作时,除能实现主机测试功能外,还可实现较多的数据处理功能。湖南分光分光光度计推荐
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是以提供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分析仪,微波消解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内的多项综合服务,为消费者多方位提供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分析仪,微波消解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公司位于南乐路1276弄115号9幢6楼,成立于2008-06-19,迄今已经成长为仪器仪表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的佼佼者。上海元析仪器致力于构建仪器仪表自主创新的竞争力,将凭借高精尖的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全国仪器仪表产品竞争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