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光子显微镜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发技术相结合的新技术。双光子激发的基本原理是:在光子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两个波长较长的光子,经过短暂的所谓激发态寿命后,发射一个波长较短的光子;效果和用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激发荧光分子是一样的。双(多)光子成像的优点是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红外光可以在平面上探测到极限为1mm的组织区域;因为信号背景比高,所以具有更高的对比度;由于激发体积小,具有定点激发、光毒性小的特点;激发波长由紫外、可见光调整为红外激发,更加安全。双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及不同转基因小鼠开展对多种脏器的成像研究。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作用
通过对显微光学系统的重新设计,将FHIRM-TPM2.0的成像视场扩展至420×420平方微米,显微物镜的工作距离扩展至1mm,实现无创成像。嵌入可拆卸的快速轴向扫描模块,实现深度180微米的三维体成像和多平面快速切换的实时成像。该模块由一个快速电动变焦镜头和一对中继镜头组成,在不同深度成像时保持放大率恒定。其中,变焦模块重1.8克,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自由拆卸。此外,新型微型成像探头可以瞬间插拔,极大简化了实验操作,避免了长时间实验对动物的干扰。反复装卸探针追踪同批神经元时,视场旋转角度小于0.07弧度,边界偏差小于35微米。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作用双光子显微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观察细胞内的亚细胞结构、蛋白质分布、细胞活动等。
临研所、病理科和科研处邀请北京大学王爱民副教授在2020年12月22日做了题目为“新一代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介绍及其在临床医疗诊断”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临研所医学实验研究平台潘琳老师主持。王爱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于英国巴斯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该研究组研发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第1次在国际上获得了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动态信号,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光学进展”和“中国科学进展”,并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8年度“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目前,该研究组正在研究新一代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未来即时病理、离体组织检测、术中诊断等提供新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
2020年,临研所、病理科和科研处邀请北京大学王爱民副教授做了题目为“新一代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介绍及其在临床医疗诊断”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临研所医学实验研究平台潘琳老师主持。王爱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于英国巴斯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该研究组研发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第1次在国际上获得了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动态信号,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光学进展”和“中国科学进展”,并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8年度“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目前,该研究组正在研究新一代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未来即时病理、离体组织检测、术中诊断等提供新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双光子显微镜供应商找因斯蔻浦(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生物组织对红外光的吸收弱,对可见光吸收强。类似的,平时用手电筒照射手指,会看到手通透红亮,也是由于生物组织对长波长的红光吸收少。2.生物组织对红外光的散射弱。因为瑞利散射的强度反比于波长λ的四次方。类似的,早晨的太阳非常红,也就是因为长波长的红光穿透力更强。这两点共同导致长波长的红外光比可见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能力强。与单光子显微镜(如共聚焦显微镜)相比,双光子显微镜可以使用约二倍波长的激光去激发荧光团。长波长光束散射程度低(RayleighScattering),所以穿透能力强。双光子显微镜结合了双光子激发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显微镜。ultima2PPLUS双光子显微镜扫描深度
双光子显微镜还可以对一些具有双光子特性的染料细胞进行特定实验;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作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结合它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两方面的提升。要想让激发激光进入更深的层面,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装置优化与标本改造。关于装置优化,我们可以把激光束变得更细,使能量更加集中,就能让激光穿透更深。关于标本,其中影响光传播的主要是物质吸收和散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透明化处理。一种方法是运用某种物质将标本浸泡,使其中的物质(主要是脂质)被破坏或溶解。另一种方法是运用电泳将脂质电解,让标本“透明度”提高。国内2PPLUS双光子显微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