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器之中,琴德比较好。"古琴不仅是一种重要乐器,也被古人视作一种文化礼器,乃至一种文化精神。***我们跟诸多琴友讲讲该如何确保一张古琴的品质。古琴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诸多方面,比如斫琴木材、斫制工艺、斫琴师自身的音色经验积累等等,有时候古琴所处的环境不同音色也会略有不同,我们这次着重讲讲古琴品质影响因素之斫制工艺。好品质的古琴,其斫制工艺非常讲究细微变化,它从龙龈到七徽到低头处的厚薄程度要均匀,龙龈高度约1mm与小钢尺相平即可,七弦七徽的高度约5mm,一弦七徽的高度在6-7mm之间,两点成**。龙龈高度、七徽高度、低头高度一起决定了岳山的高度,再按之前强调的打磨方法继续打磨,自然而然就能处理出手感俱佳且无沙音无打板无抗指的古琴了。有次龚一老师问卢荣先生,你将多年的斫琴经验和音色积累传授出去,这都是大部分斫琴师视为机密、视为不传的重要知识点,你这是为何?卢荣先生则认为现在斫琴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似乎一直在没有章法地斫制,也没有老师指点,分享给大家更多是希望大家能斫出好琴,多多实惠古琴爱好者。斫琴师对音色理解的层次和品质的把控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并得到琴家的认同和使用,这才是真正的斫琴师。黑龙江名家古琴如何修补
古琴在操缦之初开指之时,习弹者应掌握好较为正确的弹奏方法,懂得运指的基本原理,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则。明琴家徐青山(上瀛)就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全矣。用现在的话解释,“和”就是音乐的内容,至高的意境。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先训练好“弦与指”“指与音”的关系。实际上这两句说的是较初开指基本功的训练与循序渐进的程序。以“勾、剔、抹、挑”为例,既有前章右手指法基本“五要领”的要求,又有外观姿势正确与否的要求。习弹有呵在敦师的指导下使之方法正确运力自如。不少琴师在教学中将《仙翁操》《秋风词》《湘妃怨》等小曲列开指乐曲,也就是因为这些乐曲本身具有练习曲的性质和功效。使学习者通过这些“练习曲”的练习,得以右手“弦与指合” ,左手“指与音合”用正确的方法运指运力,按弦走音。使音色饱满圆润,能虚实自如,同时又熟悉了指法运行规则和弦与弦之间的音高音位关系。黑龙江名家古琴如何修补作为弦乐器的古琴,曲目旋律性柔缓,减字谱琴谱更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吟诵方式,自由而隐晦。
《流水》是古琴的经典曲目。相传为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仁者之乐也;志在流水,智者之乐也。初《高山》、《流水》本为一曲,至唐代才分作两曲,至宋代又分有若干段数。后世各种传谱虽然段数不尽相同,但是乐曲意境大致相同。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9段。所加的这一段也就是为琴家们所著称的“七十二滚拂”。这一段增加了大量滚、拂的手法,模拟水流之声,形象地描绘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气势,是全曲中突出、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称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现今琴人们所弹的《流水》大多采自张孔山的《天闻阁琴谱》。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势,隐约暗示全曲的主题音调。二、三段用泛音写出山涧小溪潺潺、瀑布飞溅的各种泉声。四、五段表现万壑之泉由细流出山汇入洪流,并渐有汹涌之势。自六段起,水流汇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传达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为高潮之后的余波,忽缓忽急,时放时收,渐渐平复。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气象终曲。
弹古琴需要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留起一点指甲。长出指头1-1.5mm为宜。并且注意不要修成尖锐状,以略尖的圆形为好。∪:挑。右手食指(第二指)向外(离开人身体的方向)拨弦称为“挑”。挑的时候,以大指扶在食指末一节上部的外侧,大指尖与食指背相齐,不可使指尖伸出。由大指将食指向内充分收回,大指关节向外凸出,食指的第1、二关节突出,大指和食指合成近于圆圈形状。然后,以大指自然而放松的动作推动食指向外拨动琴弦。食指拨弦时是以指甲下面约三分之一处触弦,触弦时指甲与弦所在的水平面约成95°角。拨弦时大指要充分推动食指(初学阶段应是用中等力度和中等速度拨弦),使食指第1第二关节充分伸展开,同时食指指尖向前,略向下方弹出。在拨动所要弹的琴弦之后,食指要伸开达到相邻的下一条琴弦,被挡住为止。所挡住的指甲位置应该就是指甲下的约三分之一处。自1996年以来卢荣先生一直研究古琴斫制技艺,与各地古琴名家交流,博取众长、精益求精。
初唐时期,继续沿用着过去的古琴谱式。当时有琴家赵耶利(563—639) , “出谱二帙,名参古今”, “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这五十多首琴曲,很可能是他当年整理的全部琴曲。《新唐书艺文志》中列有他所撰的《琴手势谱》一卷、《琴叙谱》九卷,《宋史》中又有他的《弹琴右手法》一卷)。前两种已散佚,唯《弹琴右手法》见于《乌丝栏古琴指法》中。宋朱长文《琴史》有“作谱两卷以遗之,今传焉”,似与前引文“出谱两帙”相合。北宋尚存,今也湮没。不过赵耶利整理的谱集,仍然使用了繁难的文字谱。如同我们在《碣石调幽兰》中看到的那样,“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多年间纵观其形并与古书参照,感觉与号钟更加接近,故取"号钟"之名。黑龙江名家古琴如何修补
值得一提的是,古琴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很多其他乐器所不及的。黑龙江名家古琴如何修补
龚一先生将几十年以来对古琴及音乐的学习和思考,在演奏、教学、研究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并传授给了卢荣先生。在龚一老师不断地指点下,卢荣先生又结合自身经验,已经在斫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留与子孙耕”和“大雅”两款珍品琴横空岀世后备受推崇,之后天音推出卢荣亲斫“斤石堂”系列珍品琴,龚一先生也一起参与“斤石堂”古琴的调试与研究。时至***,卢荣亲斫古琴已得到琴界名家较高的认可。 斫琴师几十载坚守初心不变,心怀匠心精神传承非遗手工艺,心无旁骛则终有建树。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老一辈琴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传承精神,这就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黑龙江名家古琴如何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