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菌群移植有望治特应性皮炎:①10名成年和5名儿童患者参与了粘膜玫瑰单胞菌(Rm)移植的非双盲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手段对治特应性皮炎(AD)安全有效;②移植来自健康志愿者(HV)的Rm,与AD症状减轻、类固醇外用药物使用减少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丰度降低明显相关;③未发现Rm移植具有副作用或并发症;④AD患者的Rm产生表皮刺激物单甲基戊二酸和组氨醛,而HV的Rm产生促进表皮健康的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⑤Rm移植治AD的有效性受疾病家族史、环境因素的影响。借助菌群移植,医生成功帮助患者重建了受损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河北自体菌群移植**共识
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粪菌移植应用于儿童,并将其纳入复发性艰难梭菌诊疗指南;粪菌移植还用于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肠外相关性疾病如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等。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微生态学组2016年发布的《关于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中规定了开展粪菌移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1)获得儿童粪菌移植所在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2)具备熟练的儿童胃镜或肠镜操作技术、十二指肠空肠插管技术等。(3)具备粪菌移植的必要设备如生物安全柜、-80℃低温冰箱等。(4)具有必备的实验室检测条件。广东研究菌群移植耗材菌群移植的安全性与长期效果,仍需大量临床试验来验证。
在一项开放标签单组初步研究中[4],13名患者(18-75岁之间)异基因造血细胞植入后进行FMT,FMT的中位时间为27天(19-45天),FMT耐受良好,幸存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13-20个月)。Kaplan-Meier估计FMT术后12个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5%和85%。粪便成分和尿液中3-吲哚酚硫酸酯浓度的分析表明,FMT后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善。FMT对两个德国三级临床中心异(n=11例)基因hct患者sr-GvHD的结果报道显示[8],FMT后,没有观察到干预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只有轻微的副作用,排便频率和容积降低,并且在sr-GvHD分级和分期上均出现明显的衰减。此外,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增加以及组成向供体转移。
2021年7月28日是第十一个世界肝炎日。据估算,全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86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为需要***的慢乙肝患者;丙肝患者约有450万人。2016年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部门战略:病毒性肝炎(2017-2021年)》,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大量研究发现,90%的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相关,肠道菌群调节将为慢病防治提供颠覆性“绿色”疗法,菌群移植作为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近期其在肝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又受到空前关注。菌群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菌群移植下消化道途径的选择:1.推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结肠镜输注菌液(1A)已有大量文献证实,经过结肠镜输注菌液,对CDI有明显的疗效、且改善率比较高。相比于其他下消化道途径来讲,结肠镜输注,理论上可使菌液与整个结肠接触面积达到比较大。2.如患者不适宜通过结肠镜输注菌液,推荐使用乙状结肠镜法、灌肠法、结肠置管法行FMT(2B)以上方法在CDI或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诊疗中,均有文献报道其效果明显。但乙状结肠镜法和灌肠法很难将菌液输送到回盲部,因此,菌液与结肠黏膜接触面较小;结肠置管法便于反复输注菌液,但会增加患者腹部与肛门的不适感。研究显示,菌群移植在改善肠道健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上海肠道菌群移植成功案例
在进行菌群移植前,需要对供体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其肠道菌群健康且无传染性疾病。河北自体菌群移植**共识
这是一项两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87名14-18岁及BMI≥30的肥胖青少年受试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胶囊菌群组(n=42)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n=45),按性别分层。FMT组每名受试者服用来自于4名同性健康供体的菌群胶囊28粒,连续服用2天。在基线检测以及干预后6、12和26周进行临床评估。FMT干预对BMI-SDS(体重指数标准差评分)无影响。但在干预后6、12和26周,FMT组与安慰剂组相比,A/G比率(腰部/臀部脂肪比)降低,尤其女性表现更为明显。提示FMT对于腹部肥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河北自体菌群移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