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有关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果当溶液培养基等若在消毒后立即放汽的情况下,就会因压力突然下降进而引起瓶子爆破或消毒器内装溶液溢出等严重事故。所以当在消毒结束后不应该立即放汽,而应该停止加热使其自然冷却20-30分钟,从而使内在压力冷却而下降至零位(压力表指针回到零位)后数分钟,再将排气阀打开,然后略微打开盖子(开一条缝),人需要离开一会儿消毒室,等待其自然冷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取出里面的东西。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加水、堆放、密封、设定灭菌温度及时间、加热、灭菌、结束。安徽生物安全型灭菌锅
使用方法:1在外层锅内加适量的水,将需要灭菌的物品放入内层锅,盖好锅盖并对称地扭紧螺旋。2加热使锅内产生蒸气,当压力表指针达到33.78kPa时,打开排气阀,将冷空气排出,此时压力表指针下降,当指针下降至零时,即将排气阀关好。3继续加热,锅内蒸气增加,压力表指针又上升,当锅内压力增加到所需压力时,将火力减小,按所灭菌物品的特点,使蒸气压力维持所需压力一定时间,然后将灭菌器断电或断火,让其自然冷后再慢慢打开排气阀以排除余气,然后才能开盖取物。上海高温高压灭菌锅高压灭菌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排水阀每月清洗一次,以利于排冷气,保持温度。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其原因有三:一是湿热中细菌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因蛋白质含水量增加,所需凝固温度降低;二是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三是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克水在100℃时,由气态变为液态时可放出2.26kJ(千焦)的热量。这种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从而增加灭菌效力。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时,灭菌锅内冷空气的排除是否完全极为重要,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汽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汽的温度。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要100度以上,也就是对应压力下的沸点后才能使水剧烈沸腾,将锅内空气更多的排除。
杀菌锅类型:杀菌锅分为手动控制型:所有阀门和水泵均由手动控制,包括加水、升温、保温、降温等工序。电气半自动型:压力由电接点压力表(一表控两阀,补气阀和排气阀)控制,温度由传感器(pt100)和进口温控仪控制(精度为±1℃),降温过程由人工操作。电脑半自动型:采用PLC和文本显示器将采集的压力传感器信号和温度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储存杀菌工艺,控制精度高,温控可达±1℃,(主要控制补气,排气,温度,时间)降温过程由人工操作。电脑全自动控制型:全部过程都有PLC和触摸屏控制,可以储存杀菌工艺,操作工只需按启动按钮即可,杀菌完毕后自动报警,温控精度可达±0.5℃。(整个杀菌过程形成了数字化,机械化)基本上达到了一指通。电脑全自动控制型(远程控制型)。在电脑半自动的基础上,整机和前后的输送线自动连接,整机具备自动进出料,自动开关锅门,锅内导轨可前后自动伸缩,(整机达到了数字化,机械化)可形成远程控制或操作,为车间的无人化操作鉴定基础。远程控制的使用为售后服务节省了时间。灭菌锅注意事项:自动杀菌过程中,严禁修改和设置各项参数值。
日常使用留意事项:1.灭菌器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职员操纵,整个灭菌过程应由专人看管。2.不能完全依靠自动水位保护,应经常留意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3.人工加水时。应先切断电源,将放空阀3打开泄压,再打开进水阀加水。切勿在夹层有压力时打开进水阀,加水时放空阀应处于打开状态。4.当灭菌室有压力时,联锁手柄不能提起,不可强制开门。5.对液体灭菌后应慢放汽。待液体温度降到700C以下时,才能开门。禁止灭菌后立即开门。6.灭菌过程中假如出现断电或其它原因导致的低于灭菌温度时,应从温度再次达到灭菌温度时重新开始计时。7.每周在夹层有压力时拉动安全阀手柄数次,以确保安全阀工作正常。消毒物品的包装和容器要合适包装采用双层包布白色棉布。中国澳门高压蒸汽灭菌锅
灭菌锅控制采用微电脑智能化全自动控制。安徽生物安全型灭菌锅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一、高压灭菌锅使用前要水加到水位线;二、将需灭菌的培养基、蒸馏水或其它器皿放入灭菌锅内,关闭锅盖,检查排气阀、安全阀状态,三、打开电源,检查参数设置是否正确,然后按下“work”键,灭菌锅开始工作;自动派冷气,到105℃时,底部排气阀门自动关闭,然后压力开始上升;四、压力升至0.15MPa(121℃)时,灭菌锅再次自动放气,然后开始记时,一般培养基灭菌20min,蒸馏水灭菌30min;五、达到规定的灭菌时间后,关闭电源,打开放气阀缓慢放气;当压力指针降至0.00MPa时,放气阀无蒸汽排除时,方可开启锅盖。安徽生物安全型灭菌锅
水质管理直接影响灭菌效果与设备寿命。建议每日排空储水罐,每周使用柠檬酸(5%浓度)循环除垢,硬水地区...
【详情】装载系统的科学化与风险规避:装载需遵循“三维空间管理”原则:纵向每层物品高度差不超过10cm,横向...
【详情】装载系统的科学化与风险规避:装载需遵循“三维空间管理”原则:纵向每层物品高度差不超过10cm,横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