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灭菌锅相信很多人很多人都听说过,这种设备应用范围普遍,医疗、工厂、化工等等单位都需要使用。设备都采用了微电脑智能化全自动控制,控制灭菌压力以及时间和温度,还有超温自动保护装置、进口断水检测装置、漏电保护装置、配置电保护装置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化高科技的体现,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安全使用,自然是要面面俱到。高压灭菌锅的准备工作:1、在使用设备前,应该先去检查电源线和插头及插座是否安全、状态是否良好,如不安全应予以更换。2、其次,还需要使用一小盆盛有适量的冷水将排气软管插入到冷去水中。3、灭菌锅内加水时应注意水位在挡水板下为宜。4、使用的水源应该是使用去离子水。灭菌锅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河南灭菌锅售后
高压灭菌锅的结构和原理:高压蒸汽灭菌锅由灭菌室、控制系统、过压保护装置等组成。利用高温饱和水蒸汽在一定时间内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导致微生物死亡的功效,达到对耐湿耐热物品进行灭菌的目的。由于在密闭的蒸锅内蒸汽不能外溢,随着压力不断上升水的沸点也会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在0.1MPa压力下锅内温度可达121℃。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高压蒸汽灭菌锅按照样式和大小分为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卧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等。河南灭菌锅售后日常使用留意事项:待液体温度降到700C以下时,才能开门。
高压灭菌锅常见错误分析:高压蒸汽灭菌。蒸汽灭菌属湿热灭菌,由于湿热灭菌有潜能存在,被灭菌物体的温度比蒸汽的低,蒸汽在其表面凝结成水,放出潜能,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又由于水和水蒸汽比空气的热容量大、导热快、穿透力强,所以,与干热灭菌相比,灭菌需要的温度低、时间短。由于高压蒸汽灭菌法水蒸汽的温度随其所受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因而灭菌用的高温蒸汽都是通过加压获得的。高压灭菌锅操作中常见的错误有:排气不彻底。在升压前应将锅内冷空气排净,因空气是热不良导体,若不排净,冷空气就会聚集井滞留在灭菌锅中消毒筒的中下部,围绕在待灭菌物的周围。在这种情况下,假若锅内光排除一半空气,当压力表指针达到105Pa时,锅内实际温度光能达到112℃,比要求的121℃低9℃之多,将导致灭菌不彻底,可能造成大面积染菌。(自动的高压灭菌锅上下排气阀都要打开然后加热排空气)。
高压灭菌锅常见错误分析:1、灭菌的物体体积(容量)过大。组织培养中或常规微生物实验中,高温蒸汽灭菌通常要在121℃(即蒸汽压力为1kg/c㎡或5磅/寸2,或0.105MPa)下保温15min。这一规定光适用于试管、三角瓶中小于200ml容量的。若体积太大,特别是固体培养基,会造成灭菌不彻底,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2、任意延长灭菌时间。规定的灭菌温度和时间是经过科学试验确定的,只要按照正确的灭菌程序是能达到灭菌目的的。但在实践中常有人为了“保证彻底灭菌”而任意延长灭菌时间。这样忽视了杀菌过程中温度对培养基成分的破坏作用,是得不偿失的。3、温度不稳定。灭菌过程中温度(压力)忽高忽低,特别是手提式电能高压灭菌锅,它没有控温装置,难于控温。操作者可配置调压变压器,通过调节电压控温。此外,还常遇到灭菌锅内加水太少(应加2~3L);容器内装的溶液量过多(应少于2/3);安全阀失灵等问题。高压锅常见的类型,有手提式、立式及卧式二种。
灭菌锅将待消毒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顺序地、相互之间留有间隙地、放置在消毒桶内的筛板上。这样,有利于蒸气的穿透,提高灭菌效果。在高压灭菌锅主体内加入清水六升。连续使用时,必须于每次灭菌后。补足上述水量以免干热而发生重大事故将消毒桶放入主体内。然后,将灭菌锅盖上的软管插入消毒桶内的侧凸管内,对正盖与主体的螺栓槽,顺序地用力均匀地将对方的翼形螺母旋紧,使盖与主体密合。灭菌锅平放在热源上。开始时,必须将放气阀摘子推到垂直方位,使器内空气逸去。待见器内有较急蒸气喷出时。应即将摘子扳至水平方位。随着灭菌锅内热量的不断上升而产生的压力,则可压力表上显示出来。产品粘稠度很高,杀菌过程中产品需要旋转,则应选择选择旋转式杀菌锅。天津双扉穿墙式灭菌锅
洗涤后的物品应擦干,按各临床需要分类包装,以免再污染。污染前、后物品的盛器和运送工具应严格区分。河南灭菌锅售后
高压灭菌放气常用方法是:关闭放气阀,通电后,待压力上升到0.05MPa时,打开放气阀,放出空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后,再关闭放气阀。关阀再通电后,压力表上升达到0.1MPa时,开始计时,维持压力0.1~0.15MPa20分钟。到达保压时间后,即可切断电源,在压力降到0.5MPa,可缓慢放出蒸气,应注意不要使压力降低太快,以致引起激烈的减压沸腾,使容器中的液体四溢。当压力降到零后,才能开盖,取出培养基,摆在平台上,以待冷凝。不可久不放气,引起培养基成分变化,以至培养基无法摆斜面。一旦放置过久,由于锅炉内有负压,盖子打不开,只要将放气阀打开,大气压入,内外压力平衡,盖子便易打开了。河南灭菌锅售后
完整的质控体系需整合机构自检、第三方审计与法规监管。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质控:科室级(每日物理监测+每...
【详情】